昨日南都就“廣州市人大常委會首次向政府審計報告發起了詢問,十多個部門的負責人一起接受40多名市人大常委會委員的詢問”發表了社論。據悉,這是廣州市人大常委會第一次由全體組成人員同時參與詢問,也是第一次把審議和詢問結合在一起,第一次對媒體全面開放。
  這次廣州市人大監督政府部門獲得了三個“第一次”,監督力度和開放的“尺度”的確夠大的,電視機前的觀眾也一定感到比較“過癮”,網友點贊肯定不少。不過,正如南都社論所言:相比“詢問”這一略嫌溫柔的舉動,我們認為人大需要通過更有力度的“質詢”,才能進一步激活人大的監督權力。對此,筆者十分贊成。事實上,公眾關註廣州市人大常委會首次向政府審計報告發起詢問,既是對人大監督的鼓勵,也包含著對人大監督再向前邁進、人大監督的“炮火”再猛烈些的殷切期待。
  人大監督政府部門,是憲法和法律授予的權力,人大應該理直氣壯地拿起監督利器向政府部門的失誤“問罪”,這是人大的職責所在,沒有履行好監督職責就是失職,也愧對人民,尤其人民把權力交給人大來監督,而人大卻辜負人民的期望,豈有不感到羞愧的道理?然而,理想很豐富,現實卻很骨感,一些人大監督機構並沒有充分發揮其監督職能,監督政府及部門的失職失誤總是不太大膽,像個小腳女人。
  人大監督敢不敢直起腰桿、能不能理直氣壯呢?不是法律不剛性,而是人大監督本身樂於當一道“配菜”。在中國的官場話語體系里,十分講究“實權”。許多人轉任人大職務以後,有一種失落感,原因就在於“實權”小了。什麼是“實權”?就是人、財、物的決定權和分配權。人大作為監督部門,沒有人、財、物的分配權,不掌握“實權”了,被認為和自認為“退居二線”了,不知不覺間產生了失落感,工作的積極性、主動性減退,監督熱情不高,甚至擔心監督多了,掌握“實權”的人不高興,遭“潛規則”算計。
  正是由於人員的心態變化影響了人大監督工作,缺少積極主動作為的熱情,人為放棄了手裡的監督權,於是人大監督權和地位越發不被人看好,並導致人大監督權力弱化,公眾不太滿意。比如,政府採購“只買貴的、不買對的”飽受輿論詬病,但是,至少從公開報道來看,鮮有人大監督對這種現象說“不”。比如湖北黃石藥監局的“天價制服”採購,公眾沒有聽到當地人大監督發聲,這恐怕與人大監督甘當那一道“配菜”不無關係。
  儘管如此,公眾對人大監督還是充滿希望的,因為不論是從機構設置,還是從權力配置來看,如果人大真正把廣大人民群眾當成後盾,大膽地拿起法律武器發揮其監督作用,政府及部門不敢懈怠,這對政府依法行政和執政為民都會有極大的促進作用,因此,人大監督應該硬起來,不負眾望。 □王捷  (原標題:[批評/回應]別把人大監督權當成一道“配菜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n75unolc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